初冬记得做3件事,开启温阳健脾最重要的90天!

冬季,四时之气就要从秋“收”过渡到冬“藏”,我们的气血和阳气,都在往身体中收敛,如今北方的初雪已经覆盖了万物,南方虽是晴空万里,但气温也大幅度下降,这一场寒潮来的措不及防,我们更要护好气血和阳气,使之不外泄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有关于冬季的宣言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勿扰乎阳。”冬天这三个月,是生机潜伏、万物蛰藏的时令,养身体最关键就是要“藏”,把“阳气”牢牢藏住,千万不要泄露出去,就如家里有黄金万两不要到处炫耀,千万别泄露了。

日常生活中,有这么几件事儿,总会在不经意间,使身体的阳气外泄。

阳气外泄的那些事儿

1. 冬日大汗淋漓、剧烈运动

晚上回家,经过小区看到不少夜跑的人,这么冷的天气穿着薄薄一层,挥汗如雨。坚持运动的习惯是值得鼓励的,但此时夜跑,不合时宜,尤其还会跑出一身汗,不光伤阳,还伤气伤阴,冬日的运动,建议点到为止,意思是出汗了就可以停止了。

可以在上午太阳出来后,选择一些和缓的运动,帮助身体升阳,而并非在夜晚阳气该收敛的时候,再去激发出来,这样便不是升,而是泄了。

2. 吃寒凉瓜果蔬菜、冷餐冷饭

很多注重身材管理的人,都喜欢把黄瓜西红柿乃至水果当晚餐,觉得摄入的能量不多,但与此同时,摄入的寒气就多了,而且是直接吃进肚子中,很容易伤了我们的脾阳,尤其是反季的瓜果,徒有其形,没有其质,吃多了反受其害。

若是想吃水果,建议吃当季的梨子、苹果或是橙子,脾胃不好者可以煮后或蒸熟后食用。

3. 身体受寒

我们人体有许多关键部位,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容易受寒。在冬季,我们基本脚部和腹部都会护得很好,穿上棉鞋和坎肩,但唯独有一个部位,时常会被裸露出来,受到寒风的侵袭,这个部位就是我们的后脖颈。

头部是诸阳之会,后脖颈和后肩是阳气升起的地方,这个部位一旦受寒,很容易引起头痛、头晕、恶心和发热。故此我们在做好身体保暖的同时,别忘记后脖颈也要暖住。

做好这3件事儿,阳气充足,脾胃舒服

第一件:护好大椎,温阳扶正

我们后脖颈的位置不像腹部,只要穿上衣服都能保证基本的温度,在大冬天谁也不会穿个露脐装到处晃,而后脖颈就不同了,大衣脱掉,后脖颈就露出来了,若是此时有点贼风寒气,都会顺着后脖颈的大椎,进入到我们身体中。

现代很多人总是肩颈僵硬、酸痛、不舒服,头疼头昏,很多时候都是大椎这里进了寒气,还是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,这种疼痛酸胀感,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,上周末去朋友家做客,她家的窗户密封不严,在床边坐了会儿,晚上回来就觉得头疼,昏昏沉沉的,睡了一天,又给大椎做了艾灸,才缓了过来。

大椎在我们的督脉之上,督脉属阳,大椎则是阳脉的总开关,这里进了寒气瘀堵了,阳气就升不上来,那体内的浊气就很重,邪气也重。督脉是我们阳气的总督,运行着先天之气,十二条经脉的经气、先后天经气都在此交汇,可以说,大椎这里是我们人体交通的十字路口,是人体气血的总开关。

而且大椎这里寒气太重,瘀堵时间过久,还会导致富贵宝,影响体态形象不说,给人体的排毒还造成影响,故此我们老师一再强调,保暖大椎的重要性,一旦受寒,一定要想办法把这里的寒气逼出来,否则就成了大椎这里就成了“阎王夺命锁”。

尝试过各种调养大椎,排寒的方法,我个人最推荐艾灸的方式,用艾灸温阳排寒,这个“小太阳”就能发光发热,红日当头,源源不断滋生出能量。许多冬天手脚冰凉,畏寒怕冷,头昏脑涨者,做好两步,一是艾灸,灸通大椎,逼出寒气;二是保暖,把大椎护好,无论是戴围巾还是穿高领的衣服,不能让它受风。

喜欢温度高一些的朋友,可以艾灸直接悬灸大椎部位,点燃艾柱,距离我们大椎差不多2~3厘米,灸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,主要以自己的感觉为主,觉得皮肤感到温热、舒适,在自己可承受的温感之内即可。

刚开始艾灸时一定不要太近,尤其是新手,要给皮肤一个适应过程,太近或太烫容易烫出泡,还有的人皮肤对热量不敏感,也不要距离太近,以免烫伤都察觉不出来。同时要注意燃后的艾灰不要烫伤皮肤。

若是怕自己掌控不好温度和距离,或是自己灸不方便,我们也可以选择这款艾草暖颈贴。贴上去温度适宜,既不会太烫,又温温热热的很舒服,而且不是一上来就很热,贴上之后慢慢发热,让颈部皮肤有个适应的过程,平均温度在44摄氏度左右。

外面是医用无纺布,里面艾包的成分为艾草、藏红花提取物、海盐、生姜、薰衣草、松树、丁香、负离子粉,利用铁粉、水与活性炭等物质,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会发生放热的反应,和暖宝宝的原理类似。

俗话说,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,艾草这种东西,既能辟邪又能驱寒除湿,温补阳气,散发的味道还有驱虫的效果,在古代,艾草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,那时保管火种或传递火种用的就是艾草。

艾草一般分内服和外用,一般我们都拿来外用,也就是制成艾绒来艾灸,早在两千多年前,《黄帝内经》中就记载说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的调养方法,借助艾叶燃烧时发出的效力和温热感来刺激,熏灼特定的部位,尤其是畏寒怕冷的寒性体质,一定要试试用艾草来调养。

《孟子》有云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,灸用艾草,一般以越陈越好。陈艾灸火“温而不燥, 润能通经”。燃烧时陈年艾绒热力温和, 能窜透皮肤, 直达深部, 经久不消,咱们这款暖颈贴中用的就是三年的蕲春陈艾作为主要原料。

藏红花活血又解郁,我们脖颈处进了寒气,血就会瘀滞住,藏红花就是起到疏通活血的作用,让气血循环正常;生姜祛风散寒,丁香解热。

在加热时,皮肤可以直接吸收里面草本的成分,这款暖颈贴可以持续发热4小时以上,让我们的毛孔张开,气血循环加速,这种热渗透和草本的渗透,双管齐下作用于我们的肩颈大椎,活血化瘀,驱寒逐湿,把艾草中的阳气补进去。

大椎暖了、通了,我们的气血开关也就打开了,气血运化正常,阳气充足,自然身体也就不再畏寒怕冷,手脚冰凉,头疼脑胀了。

每一片都是独立包装,取用方便,干净卫生。外面的无纺布,干净又透气,魔术贴粘贴式,可以随意调整,佩戴起来也方便,使用的时候,把里面自带的草本精油,滴上三四滴上去,佩戴在我们的后脖颈处即可。

出门时也可以佩戴哦,在外面的严寒下,用这股艾力抵抗出寒气,暖暖的特别舒服,每天贴上一贴,肩颈轻松不少,头脑清醒,学习和做事的效率都会提高不少。

第二件:护好脾胃,温暖脾阳

冬季燥气也重,尤其是北方在暖气屋中,干得直流鼻血,总是想吃点寒的凉的润的,来滋养身体,很多年轻的朋友,还会在冬天暖气房,穿着半袖吃着冰激凌,这样无疑大大损伤了脾阳,一些生冷的黄瓜、水果等,也会耗损脾胃的阳气。

年轻时候不觉得,等上了年纪,脾胃的毛病都会困扰着,年轻的透支,年老都是要还回来的。喜欢吃瓜果,尤其生吃瓜果的朋友,建议在吃之前,先吃下一片生姜,先把脾胃给暖起来,正所谓,冬有生姜,脾胃健康不怕寒霜。

很多人固有思想便是冬吃萝卜夏吃姜,但冬吃萝卜,更可吃姜,首先作为烹饪的辅料,我们炒菜炖肉也离不开生姜,其次,生姜的御寒效果非常不错,中国吃姜的历史悠久,自古就有孔子“不撤姜食”的说法,意思是每顿饭都有姜的陪伴。

我们都知道吃姜暖胃,能御寒,其实就是振奋了我们的脾阳,能挡住这些瓜果中的寒气,起到护卫脾内阳气的作用,不少学者和营养专家都认为,早午吃点姜,可以健脾温胃,尤其是早上吃两三片,可以为一天之中食物的吸收做“铺垫”。

很多人怕冬天吃姜会上火,在此分享您一个生姜不上火的吃法,吃之前用醋提前给泡了,这是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秘方,吃着不光辛辣味能去掉很多,而且不上火,又能温暖身体,保护脾阳,湿热体质在早上也能吃上两三片。

制作方法很简单,买回来的生姜洗净(一定要嫩姜),切片后用无油无水的玻璃罐装好,往里倒入食醋,加点盐,喜欢带点甜口的加点白砂糖,之后密封个五天左右,即可食用,早上来一口,就着稀饭包子吃,特别酸爽开胃,吃完后胃里暖暖的,仿佛有个小太阳在源源不断释放热力。

建议吃的时间在早上7~9点,这时候我们脾胃经旺盛,可以很好地驱走脾胃中的寒气,温补脾阳,酸性收敛住姜的辛热之性,但却不会让姜温补之性大减,温阳扶正,让我们虚寒的脾胃一直暖暖的。

若是懒得自己制作,咱们也有一款用铜陵白姜腌制的醋泡姜,更脆更嫩,铜陵白姜非常有名,鲜爽多汁,纤维非常少,汁水又多,当地人都直接拿来当水果吃,很多吃姜讲究的姜客,都非铜陵白姜不食。

咱这款醋泡姜有两种口味,一种是老陈醋一种是酱汁,老陈醋加了白砂糖,喜欢吃酸甜口的朋友可以试试,酸甜脆爽又多汁,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这款。不能吃甜的朋友可以选择酱汁口味的,无糖,而且除了用料正宗外,也没有添加防腐剂和烂七八糟的添加剂,地地道道的铜陵滋味。

玻璃罐装,更易保存,不会被酸性腐蚀,每一块都是营养,全家老小都能吃哦,早上作为早餐的配菜,或是吃瓜果前来上两片垫垫肚子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第三件:养好脾胃,多吃根系食物

冬天想要脾胃好,少吃瓜果蔬菜这些寒凉的食物,多吃点根系食物,也就是土里长得,带有土气的食物,比如山药、土豆、花生、茯苓、莲藕等,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,所谓:“春吃芽、夏吃叶、秋吃果、冬吃根”。

根部是植物在冬季储藏能量最多的部位,故冬吃根,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可以有助人体的封藏。在所有得土气的食物中,山药和茯苓是其中的佼佼者,山药甘、温、平,归肺脾肾三经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把它列为上品。

而且山药为薯类,既能做主食又可作蔬菜,营养丰富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:“补虚羸,久服耳目聪明,轻身不饥。”尤其是温县的垆土铁棍山药,健脾养胃效果更好,每年十月到次年三月,就是垆土铁棍山药开挖的季节。

铁棍山药号称山药界的“鼻祖”,产量少,营养足,很多人分不清各类山药的区别,可以参考下图。

铁棍山药长得虽丑,但掰开后有很多透明,可拉丝的山药黏液,这都是山药的精华,这种物质是非常养护脾胃的。

质地紧实,吃着干、面、香、微甜,一般蒸煮15分钟就非常粉糯,《本草纲目》说其益肾气,健脾胃,特别适合咱们脾胃虚弱者食用。

除了鼎鼎大名的山药外,还有一种食材,虽日常烹饪中不常见,但有时不得不说的土气食物。

茯苓长在松树根下,埋在土里,因为伏藏于土中,得土气至厚,土在中医当中又代表着脾胃,所以茯苓还有健脾的作用,再加上茯苓不寒不热,不温不燥,这样的性子深得脾胃喜欢,它既是祛湿的高手,又是健脾的高手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茯苓气味淡而渗,其性上行,生津液,开腠理,滋水源而下降,利小便,故张洁古谓其属阳,浮而升,言其性也;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”

《内经》里面提到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”,身体里的这个湿气从哪来的?从脾而来,脾虚了以后,脾主运化的功能随之降低,就长水湿不长气血。而茯苓的健脾则是通过祛湿来完成的,茯苓能健脾益气,帮助脾运化体内的水,湿是体内运化不掉的水,而茯苓能让身体把这些水排出去,达到祛湿的效果,从而强健脾气。

调养脾胃虚弱,身体湿重,古有四神汤,用到的就是茯苓、山药、莲子和薏米。相传还是乾隆下江南时,身边的爱臣皆因水土不服,脾胃问题倒下,后来得到当地的高僧指引,得了这个四神方子,里面的茯苓,化湿健脾;山药健脾又益气;薏米健脾祛湿;莲子醒脾安神。

俗话说,“粤人无汤不上席,无汤不成宴”, 老广一年四季都喜欢煲汤,而四神汤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种,准备淮山30克 茯苓30克 莲子30克 薏仁30克 芡实30克 陈皮6克 猪骨500克,将所有食材加水浸泡十分钟,洗净备用,猪骨剁成小块,入锅飞水备用;之后一起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,小火煲一个半小时,之后加盐搅拌即可食用。

特别适合冬季燥气重,容易上火心烦,脾胃湿热者食用,若是自己懒得煲汤,我们也准备了一款建议版的“四神粉”,茯苓山药粉,用山药、茯苓、莲子、薏米打成细粉,每次喝的时候,只需用沸水冲泡后即可饮用,非常方便。

或是煮粥煲汤时,加入一些这个茯苓山药粉,也省去了准备原材料的麻烦。山药用的正宗垆土铁棍山药,营养高;茯苓选用云南茯苓,无硫熏,无漂白,地地道道天然味道;安徽薏苡仁饱满,湘潭莲子甘甜,全部都是自然食材,无添加。

用的现金粉碎技术,打出的粉质非常细腻,而且没有糖分的添加,不能吃甜的朋友也可以食用,喜欢甜口的可以冲泡后加入蜂蜜或是牛奶搅拌均匀后饮用。

喝上一口,润润的,温润的感觉由喉到胃,喜欢吃浓稠一点的,可以少加点水,泡成糊糊状,作为早餐或是晚饭都非常适合,营养又顶饱,养护我们的脾胃,因为茯苓不易溶于水,故此冲泡用沸水,也有可能出现搅拌不均等现象,都是正常的。

初冬记得多吃些根系土气的食物,护好我们的脾胃,做好肩颈的保暖,不受寒,温阳健脾,安度寒气很重的90天。

冬季,四时之气就要从秋“收”过渡到冬“藏”,我们的气血和阳气,都在往身体中收敛,如今北方的初雪已经覆盖了万物,南方虽是晴空万里,但气温也大幅度下降,这一场寒潮来的措不及防,我们更要护好气血和阳气,使之不外泄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有关于冬季的宣言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勿扰乎阳。”冬天这三个月,是生机潜伏、万物蛰藏的时令,养身体最关键就是要“藏”,把“阳气”牢牢藏住,千万不要泄露出去,就如家里有黄金万两不要到处炫耀,千万别泄露了。

日常生活中,有这么几件事儿,总会在不经意间,使身体的阳气外泄。

阳气外泄的那些事儿

1. 冬日大汗淋漓、剧烈运动

晚上回家,经过小区看到不少夜跑的人,这么冷的天气穿着薄薄一层,挥汗如雨。坚持运动的习惯是值得鼓励的,但此时夜跑,不合时宜,尤其还会跑出一身汗,不光伤阳,还伤气伤阴,冬日的运动,建议点到为止,意思是出汗了就可以停止了。

可以在上午太阳出来后,选择一些和缓的运动,帮助身体升阳,而并非在夜晚阳气该收敛的时候,再去激发出来,这样便不是升,而是泄了。

2. 吃寒凉瓜果蔬菜、冷餐冷饭

很多注重身材管理的人,都喜欢把黄瓜西红柿乃至水果当晚餐,觉得摄入的能量不多,但与此同时,摄入的寒气就多了,而且是直接吃进肚子中,很容易伤了我们的脾阳,尤其是反季的瓜果,徒有其形,没有其质,吃多了反受其害。

若是想吃水果,建议吃当季的梨子、苹果或是橙子,脾胃不好者可以煮后或蒸熟后食用。

3. 身体受寒

我们人体有许多关键部位,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容易受寒。在冬季,我们基本脚部和腹部都会护得很好,穿上棉鞋和坎肩,但唯独有一个部位,时常会被裸露出来,受到寒风的侵袭,这个部位就是我们的后脖颈。

头部是诸阳之会,后脖颈和后肩是阳气升起的地方,这个部位一旦受寒,很容易引起头痛、头晕、恶心和发热。故此我们在做好身体保暖的同时,别忘记后脖颈也要暖住。

做好这3件事儿,阳气充足,脾胃舒服

第一件:护好大椎,温阳扶正

我们后脖颈的位置不像腹部,只要穿上衣服都能保证基本的温度,在大冬天谁也不会穿个露脐装到处晃,而后脖颈就不同了,大衣脱掉,后脖颈就露出来了,若是此时有点贼风寒气,都会顺着后脖颈的大椎,进入到我们身体中。

现代很多人总是肩颈僵硬、酸痛、不舒服,头疼头昏,很多时候都是大椎这里进了寒气,还是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,这种疼痛酸胀感,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,上周末去朋友家做客,她家的窗户密封不严,在床边坐了会儿,晚上回来就觉得头疼,昏昏沉沉的,睡了一天,又给大椎做了艾灸,才缓了过来。

大椎在我们的督脉之上,督脉属阳,大椎则是阳脉的总开关,这里进了寒气瘀堵了,阳气就升不上来,那体内的浊气就很重,邪气也重。督脉是我们阳气的总督,运行着先天之气,十二条经脉的经气、先后天经气都在此交汇,可以说,大椎这里是我们人体交通的十字路口,是人体气血的总开关。

而且大椎这里寒气太重,瘀堵时间过久,还会导致富贵宝,影响体态形象不说,给人体的排毒还造成影响,故此我们老师一再强调,保暖大椎的重要性,一旦受寒,一定要想办法把这里的寒气逼出来,否则就成了大椎这里就成了“阎王夺命锁”。

尝试过各种调养大椎,排寒的方法,我个人最推荐艾灸的方式,用艾灸温阳排寒,这个“小太阳”就能发光发热,红日当头,源源不断滋生出能量。许多冬天手脚冰凉,畏寒怕冷,头昏脑涨者,做好两步,一是艾灸,灸通大椎,逼出寒气;二是保暖,把大椎护好,无论是戴围巾还是穿高领的衣服,不能让它受风。

喜欢温度高一些的朋友,可以艾灸直接悬灸大椎部位,点燃艾柱,距离我们大椎差不多2~3厘米,灸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,主要以自己的感觉为主,觉得皮肤感到温热、舒适,在自己可承受的温感之内即可。

刚开始艾灸时一定不要太近,尤其是新手,要给皮肤一个适应过程,太近或太烫容易烫出泡,还有的人皮肤对热量不敏感,也不要距离太近,以免烫伤都察觉不出来。同时要注意燃后的艾灰不要烫伤皮肤。

若是怕自己掌控不好温度和距离,或是自己灸不方便,我们也可以选择这款艾草暖颈贴。贴上去温度适宜,既不会太烫,又温温热热的很舒服,而且不是一上来就很热,贴上之后慢慢发热,让颈部皮肤有个适应的过程,平均温度在44摄氏度左右。

外面是医用无纺布,里面艾包的成分为艾草、藏红花提取物、海盐、生姜、薰衣草、松树、丁香、负离子粉,利用铁粉、水与活性炭等物质,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会发生放热的反应,和暖宝宝的原理类似。

俗话说,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,艾草这种东西,既能辟邪又能驱寒除湿,温补阳气,散发的味道还有驱虫的效果,在古代,艾草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,那时保管火种或传递火种用的就是艾草。

艾草一般分内服和外用,一般我们都拿来外用,也就是制成艾绒来艾灸,早在两千多年前,《黄帝内经》中就记载说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的调养方法,借助艾叶燃烧时发出的效力和温热感来刺激,熏灼特定的部位,尤其是畏寒怕冷的寒性体质,一定要试试用艾草来调养。

《孟子》有云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,灸用艾草,一般以越陈越好。陈艾灸火“温而不燥, 润能通经”。燃烧时陈年艾绒热力温和, 能窜透皮肤, 直达深部, 经久不消,咱们这款暖颈贴中用的就是三年的蕲春陈艾作为主要原料。

藏红花活血又解郁,我们脖颈处进了寒气,血就会瘀滞住,藏红花就是起到疏通活血的作用,让气血循环正常;生姜祛风散寒,丁香解热。

在加热时,皮肤可以直接吸收里面草本的成分,这款暖颈贴可以持续发热4小时以上,让我们的毛孔张开,气血循环加速,这种热渗透和草本的渗透,双管齐下作用于我们的肩颈大椎,活血化瘀,驱寒逐湿,把艾草中的阳气补进去。

大椎暖了、通了,我们的气血开关也就打开了,气血运化正常,阳气充足,自然身体也就不再畏寒怕冷,手脚冰凉,头疼脑胀了。

每一片都是独立包装,取用方便,干净卫生。外面的无纺布,干净又透气,魔术贴粘贴式,可以随意调整,佩戴起来也方便,使用的时候,把里面自带的草本精油,滴上三四滴上去,佩戴在我们的后脖颈处即可。

出门时也可以佩戴哦,在外面的严寒下,用这股艾力抵抗出寒气,暖暖的特别舒服,每天贴上一贴,肩颈轻松不少,头脑清醒,学习和做事的效率都会提高不少。

第二件:护好脾胃,温暖脾阳

冬季燥气也重,尤其是北方在暖气屋中,干得直流鼻血,总是想吃点寒的凉的润的,来滋养身体,很多年轻的朋友,还会在冬天暖气房,穿着半袖吃着冰激凌,这样无疑大大损伤了脾阳,一些生冷的黄瓜、水果等,也会耗损脾胃的阳气。

年轻时候不觉得,等上了年纪,脾胃的毛病都会困扰着,年轻的透支,年老都是要还回来的。喜欢吃瓜果,尤其生吃瓜果的朋友,建议在吃之前,先吃下一片生姜,先把脾胃给暖起来,正所谓,冬有生姜,脾胃健康不怕寒霜。

很多人固有思想便是冬吃萝卜夏吃姜,但冬吃萝卜,更可吃姜,首先作为烹饪的辅料,我们炒菜炖肉也离不开生姜,其次,生姜的御寒效果非常不错,中国吃姜的历史悠久,自古就有孔子“不撤姜食”的说法,意思是每顿饭都有姜的陪伴。

我们都知道吃姜暖胃,能御寒,其实就是振奋了我们的脾阳,能挡住这些瓜果中的寒气,起到护卫脾内阳气的作用,不少学者和营养专家都认为,早午吃点姜,可以健脾温胃,尤其是早上吃两三片,可以为一天之中食物的吸收做“铺垫”。

很多人怕冬天吃姜会上火,在此分享您一个生姜不上火的吃法,吃之前用醋提前给泡了,这是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秘方,吃着不光辛辣味能去掉很多,而且不上火,又能温暖身体,保护脾阳,湿热体质在早上也能吃上两三片。

制作方法很简单,买回来的生姜洗净(一定要嫩姜),切片后用无油无水的玻璃罐装好,往里倒入食醋,加点盐,喜欢带点甜口的加点白砂糖,之后密封个五天左右,即可食用,早上来一口,就着稀饭包子吃,特别酸爽开胃,吃完后胃里暖暖的,仿佛有个小太阳在源源不断释放热力。

建议吃的时间在早上7~9点,这时候我们脾胃经旺盛,可以很好地驱走脾胃中的寒气,温补脾阳,酸性收敛住姜的辛热之性,但却不会让姜温补之性大减,温阳扶正,让我们虚寒的脾胃一直暖暖的。

若是懒得自己制作,咱们也有一款用铜陵白姜腌制的醋泡姜,更脆更嫩,铜陵白姜非常有名,鲜爽多汁,纤维非常少,汁水又多,当地人都直接拿来当水果吃,很多吃姜讲究的姜客,都非铜陵白姜不食。

咱这款醋泡姜有两种口味,一种是老陈醋一种是酱汁,老陈醋加了白砂糖,喜欢吃酸甜口的朋友可以试试,酸甜脆爽又多汁,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这款。不能吃甜的朋友可以选择酱汁口味的,无糖,而且除了用料正宗外,也没有添加防腐剂和烂七八糟的添加剂,地地道道的铜陵滋味。

玻璃罐装,更易保存,不会被酸性腐蚀,每一块都是营养,全家老小都能吃哦,早上作为早餐的配菜,或是吃瓜果前来上两片垫垫肚子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第三件:养好脾胃,多吃根系食物

冬天想要脾胃好,少吃瓜果蔬菜这些寒凉的食物,多吃点根系食物,也就是土里长得,带有土气的食物,比如山药、土豆、花生、茯苓、莲藕等,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,所谓:“春吃芽、夏吃叶、秋吃果、冬吃根”。

根部是植物在冬季储藏能量最多的部位,故冬吃根,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可以有助人体的封藏。在所有得土气的食物中,山药和茯苓是其中的佼佼者,山药甘、温、平,归肺脾肾三经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把它列为上品。

而且山药为薯类,既能做主食又可作蔬菜,营养丰富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:“补虚羸,久服耳目聪明,轻身不饥。”尤其是温县的垆土铁棍山药,健脾养胃效果更好,每年十月到次年三月,就是垆土铁棍山药开挖的季节。

铁棍山药号称山药界的“鼻祖”,产量少,营养足,很多人分不清各类山药的区别,可以参考下图。

铁棍山药长得虽丑,但掰开后有很多透明,可拉丝的山药黏液,这都是山药的精华,这种物质是非常养护脾胃的。

质地紧实,吃着干、面、香、微甜,一般蒸煮15分钟就非常粉糯,《本草纲目》说其益肾气,健脾胃,特别适合咱们脾胃虚弱者食用。

除了鼎鼎大名的山药外,还有一种食材,虽日常烹饪中不常见,但有时不得不说的土气食物。

茯苓长在松树根下,埋在土里,因为伏藏于土中,得土气至厚,土在中医当中又代表着脾胃,所以茯苓还有健脾的作用,再加上茯苓不寒不热,不温不燥,这样的性子深得脾胃喜欢,它既是祛湿的高手,又是健脾的高手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茯苓气味淡而渗,其性上行,生津液,开腠理,滋水源而下降,利小便,故张洁古谓其属阳,浮而升,言其性也;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”

《内经》里面提到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”,身体里的这个湿气从哪来的?从脾而来,脾虚了以后,脾主运化的功能随之降低,就长水湿不长气血。而茯苓的健脾则是通过祛湿来完成的,茯苓能健脾益气,帮助脾运化体内的水,湿是体内运化不掉的水,而茯苓能让身体把这些水排出去,达到祛湿的效果,从而强健脾气。

调养脾胃虚弱,身体湿重,古有四神汤,用到的就是茯苓、山药、莲子和薏米。相传还是乾隆下江南时,身边的爱臣皆因水土不服,脾胃问题倒下,后来得到当地的高僧指引,得了这个四神方子,里面的茯苓,化湿健脾;山药健脾又益气;薏米健脾祛湿;莲子醒脾安神。

俗话说,“粤人无汤不上席,无汤不成宴”, 老广一年四季都喜欢煲汤,而四神汤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种,准备淮山30克 茯苓30克 莲子30克 薏仁30克 芡实30克 陈皮6克 猪骨500克,将所有食材加水浸泡十分钟,洗净备用,猪骨剁成小块,入锅飞水备用;之后一起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,小火煲一个半小时,之后加盐搅拌即可食用。

特别适合冬季燥气重,容易上火心烦,脾胃湿热者食用,若是自己懒得煲汤,我们也准备了一款建议版的“四神粉”,茯苓山药粉,用山药、茯苓、莲子、薏米打成细粉,每次喝的时候,只需用沸水冲泡后即可饮用,非常方便。

或是煮粥煲汤时,加入一些这个茯苓山药粉,也省去了准备原材料的麻烦。山药用的正宗垆土铁棍山药,营养高;茯苓选用云南茯苓,无硫熏,无漂白,地地道道天然味道;安徽薏苡仁饱满,湘潭莲子甘甜,全部都是自然食材,无添加。

用的现金粉碎技术,打出的粉质非常细腻,而且没有糖分的添加,不能吃甜的朋友也可以食用,喜欢甜口的可以冲泡后加入蜂蜜或是牛奶搅拌均匀后饮用。

喝上一口,润润的,温润的感觉由喉到胃,喜欢吃浓稠一点的,可以少加点水,泡成糊糊状,作为早餐或是晚饭都非常适合,营养又顶饱,养护我们的脾胃,因为茯苓不易溶于水,故此冲泡用沸水,也有可能出现搅拌不均等现象,都是正常的。

初冬记得多吃些根系土气的食物,护好我们的脾胃,做好肩颈的保暖,不受寒,温阳健脾,安度寒气很重的90天。